前言
1934年10月,中央红军8万6千人从瑞金出发,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时只剩7千人。换句话说,平均每走300米,就有一名红军战士永远倒下。
湘江一战,5天5夜,十个人里只剩三个。雪山草地,每天都有200条生命消失。红军用12万条生命的代价,走完了这条改变中国命运的路。
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转移究竟付出了什么代价?蒋介石手握百万大军,为何在红军最虚弱时突然"失明"?
每走300米,就有一个战士永远倒下
那是一本用生命写成的账本,每一页都浸透着鲜血。
彭德怀后来回忆说,红三军团出发时有1万8千人,到陕北后只剩下6千人。光是这一个军团,就有1万2千个鲜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长征路上。
展开剩余91%而这还只是整个悲剧的一个缩影。红一方面军从江西出发时点名造册,8万6千人整齐列队,经过湘江、乌江、金沙江、大渡河,翻越夹金山、梦笔山,穿过松潘草地。
等到在吴起镇最终集结时,能够应答点名的只有7千人。减员率达到91.8%。
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每向前推进300米,就要失去一个战友。
湘江战役是长征路上最血腥的一战。1934年11月27日凌晨,湘江边响起密集枪声,国民党军调集30万兵力,在湘江一线布下口袋阵。
红军必须在5天内全部渡江,否则将被全歼。战斗最激烈的时候,红军平均每分钟死亡18人。红1师、红2师血战脚山铺,阵地上尸体堆积如山,血水将湘江水染红几里地。
红五军团34师约6000人担任后卫,师长陈树湘腹部中弹被俘后,扯断肠子自杀,年仅29岁。
全师除几十人突围外,其余全部阵亡。陈树湘临死前说:"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"。
5天5夜后,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,代价是从8万6千人锐减至3万人。湘江水泛红3日而不退。
但湘江只是长征路上第一道鬼门关。更残酷的考验还在后面。1935年8月,红军进入松潘草地。
这片海拔3500米的高原沼泽地,方圆15000平方公里,无人烟,无道路,无食物。草地每天吞噬200名红军战士的生命。
据统计,误食毒蘑菇死亡的人数达到战斗伤亡的三分之一。疟疾在草地肆虐,仅疟疾就夺走1200名红军战士的生命。
遵义转折:从"送死队"到"钢铁军"
绝境往往孕育转机,死地也能求出生路。
1935年1月,红军到达遵义。这座黔北小城,即将见证中国革命史上最关键的转折。遵义会议召开了,那个改变一切的时刻到了。
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。从这次会议开始,一切都变了。之前红军被动挨打,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。
会议之后,红军开始主动出击,变成了一支真正的钢铁军队。毛泽东提出"运动战"方针,不再搞什么堡垒防守。
你围我,我就绕你;你堵我,我就分路。这不是逃跑,这是战略。
四渡赤水的时候,敌人在东边围堵,红军突然往西走。敌人调兵去西边,红军又突然回头东进。来回四次,把几十万国民党军拖得晕头转向。
毛泽东后来说这是他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。每一次调头,都是敌人部署的提前失效。
更重要的是组织改革。遵义会议后,红军实行"纵队制"。小股部队灵活穿插,走山路、钻林子,敌人根本跟不上。
指挥上也不再层层请示,政委直接下命令,连队立刻执行。反应快了,损耗就少了。这就是效率的力量。
物资呢?靠自己搞。沿途"打土豪、建苏区"不是口号,是生存策略。湖南、贵州、四川,红军一路建立根据地,筹粮筹药,招兵买马。
后来的统计显示,红军70%的补给,都是自己解决的。你以为他们靠中央送物资?错,他们靠的是手上的枪和群众的支持。
纪律是红军最大的护身符。"三大纪律八项注意"不是口号,是命令。不抢老百姓一口饭,不拿群众一根针。
很多地方的百姓,从没见过红军,但听说他们"穿草鞋、讲规矩",就主动送饭送水。有一回,刘伯承和彝族首领小叶丹结拜为兄弟。
结果整片彝族地盘,红军畅通无阻。当时还有人说:"这帮人,不是兵,是菩萨"。
红军能活下来,靠的不是天,也不是命,而是一整套完整的战略。这是智慧的胜利,也是组织的胜利。
百万大军为何突然"失明"?
这里有个让人费解的问题:蒋介石明明手里有几十万兵,为什么追着追着就不追了?
答案只有一个:他追不起了。说白了,国民党内部根本不是一条心。
广东的陈济棠,四川的刘湘,广西的白崇禧、李宗仁,全是地方军阀。表面上听命中央,背地里各玩各的。
有的直接跟红军签协议放行,有的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红军"打一枪就过哨卡",蒋介石气得跳脚,却没办法。
陈济棠甚至跟红军签了五项协议,允许"借道40华里",相互不扰。四川军阀刘湘的态度更直接:"只要不占成都,其他地盘可让"。
白崇禧、李宗仁的桂系军队,表面迎战,实则"送客式"打发。红军打过一枪就能通过哨所,双方心照不宣。
你以为蒋介石能换人?他敢动一个军阀,全国局势就崩了。只能靠嘴发命令,没人真听。
但这里面还有更深层的政治智慧。蒋介石在打"平衡仗"。红军存在,对他有利:中央军有任务,各地军阀没借口起事。
红军若灭,地方军一无所惧,马上翻脸。这是一张微妙的平衡卡,蒋介石舍不得轻易打出去。
更关键的转折点来了。1936年12月12日,西安华清池,张学良、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。这个突发事件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。
张学良为什么要扣蒋?答案在他给蒋介石的信中:"委员长,东北已经沦陷5年了,3千万父老乡亲在日寇铁蹄下呻吟,您还要我们打内战?"
杨虎城的理由更直接:"日本人都打到华北了,我们还在这里自相残杀?"
东北军第67军军长王以哲公开拒绝执行进攻命令,他对部下说:"我们是中国人,不能打中国人,要打就打日本鬼子"。
西安事变后,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。1937年7月7日,卢沟桥事变爆发,日军全面侵华,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。
蒋介石面临艰难选择:继续剿共还是一致抗日?现实让蒋介石别无选择。日军占领北平、天津,华北告急。
国民党内部也出现分化,东北军、西北军对剿共消极应战。这些地方军阀心里清楚:打红军是替蒋介石卖命,抗日才是为国家民族。
蒋介石的50万围剿大军就这样不了了之。历史的车轮开始朝着另一个方向滚动。
7千颗种子如何长成127万棵参天大树
7千人的种子最终长成参天大树,这才是长征最大的奇迹。
1937年8月22日,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,朱德任总指挥,彭德怀任副总指挥。3万多红军战士换上了国民党军的军服。
但他们的心没变,信仰没变,战斗力更没变。1937年9月,115师在平型关首战告捷,击毙日军1000余人,缴获汽车100多辆。
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歼灭战胜利。平型关大捷的消息传遍全国,重庆《大公报》头版头条报道:"八路军首战平型关,歼敌千余"。
这支从长征中走出来的军队,用胜利证明了自己的战斗力。120师在雁门关设伏,炸毁日军运输车队20多辆。
129师在娘子关阻击日军,掩护国民党军撤退。红军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长征胜利,为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基础。
数字再次说话:1945年日本投降时,人民军队发展到127万人,民兵260万人。从7千人到127万人,18倍的增长。
长征锻造出一批杰出的军事指挥员。彭德怀、林彪、刘伯承、贺龙、陈毅、徐向前、聂荣臻,这些从长征中走出来的将领,后来都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中坚力量。
参加长征的军团级以上干部80人,1955年授衔时有73人健在,其中57人成为将军。10位元帅中9位参加过长征,57位上将中38位是长征幸存者。
长征中牺牲的战士并非白白牺牲,他们的血肉铸就了一支钢铁军队的脊梁。长征培养了一代革命干部,在陕北的窑洞里,毛泽东、周恩来、朱德总结长征经验,制定抗日方针。
长征中的千锤百炼,让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。1938年,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话时说:"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,长征是宣言书,长征是宣传队,长征是播种机"。
这句话后来被历史验证。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1984年重走长征路后写道:"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真正的精神胜利。它证明了人类精神的无限可能"。
长征的政治意义更加深远。它让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地方性政党成长为全国性政党,让红军从游击队成长为正规军,让根据地从边缘地区扩展到大半个中国。
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1949年10月1日,当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,台下站着的许多开国将帅都是长征的幸存者。
他们用15年时间走完了从瑞金到北京的路。长征结束了,历史刚刚开始。
结语
长征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走了多远,而在于在绝境中锻造了一支钢铁队伍,孕育了改变中国的革命火种。
历史告诉我们,任何伟大的事业都需要经历"长征式"的考验。在困境中保持信仰,在绝境中寻找希望,这是那12万条生命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。
面对今天的挑战,我们是否还有当年红军战士那样的钢铁意志?你心中的"长征路"又是什么?
发布于:河南省科元网-科元网官网-中国股票配资网官网-专业期货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