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融圈里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是:“表面风平浪静,底下早就暗流涌动啦。”
放在贝莱德(BlackRock)身上,那真是一点儿不夸张。
这家华尔街资产管理大佬,手里攥着超10万亿美元的资金,这数字有多吓人你敢想?
把全球前十的大银行凑一块儿,都没它那么有钱。
它的势力渗透全球,无论是苹果、微软的股权,还是你手上那瓶可乐,说不定背后都有它插了一脚。
可别以为它离咱日常有多遥远啊,其实这货早就偷偷摸摸地在国内安排妥当了,像科技、金融、新能源这些领域,哪儿都能看到它的影子。
贝莱德看着好像挺低调,实际上暗地里做的事情可不少,动静大得让人咋舌。
这家公司早年也就是个不咋起眼的小企业,靠着独特的投资眼光一步一个脚印地扩张,后来慢慢吞并了不少机构,手上的资产越攒越多,名声也跟着水涨船高,硬生生混成了金融圈里的大佬。说起它在中国的布局,那可真是下棋高手,从政策研究、合作交流到资本渗透,都有它的身影,招数层出不穷,一环扣一环,把棋盘布得严严实实。
今天咱就来唠唠这家神秘大佬的来龙去脉,聊聊它在中国市场到底耍了哪些门道。
小公司的逆袭路
1988年,华尔街的金融圈子里,贝莱德还是个小角色,当时揣着黑石集团借来的500万美元,就开始在债券投资这条赛道上闯荡。
那会儿,它手里的资产也才只有10亿美元,在华尔街那帮大腕中,妥妥的边角料里的小角色。
创始人拉里·芬克(Larry Fink)出身犹太家庭,美国人,脑筋转得飞快,眼力也特别准。
大学毕业后,他就一头扎进了投资圈,年纪轻轻三十出头便成了第一波士顿银行债券部的带头人,31岁还直接晋升为董事,这履历放谁身上都让人羡慕,绝对算金融圈的“开挂”选手。
不过,说起来,芬克也不是没吃过苦头。八十年代末,他因判断失误,把利率看岔了,结果亏掉了1亿美元,搞得灰溜溜地从第一波士顿走人。
他心气可高,1988年拉上几位老伙计,借到黑石集团那500万当本钱,折腾出了贝莱德最早的雏形——黑石金融资产管理部门。
1992年,这个部门脱离出来,换了个新名字,叫作贝莱德。
自那时起,贝莱德的资产管理体量一路飞涨,到了2023年,都涨到11.5万亿美元,差不多相当于中国GDP的三分之二,简直让人惊掉下巴。
算法加权力的秘密武器
贝莱德有现在的地位,可不是光靠砸钱就能混出来的。
它手里攥着个厉害的法宝,叫“阿拉丁”(Aladdin)系统。
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金融圈里的“顶级大脑”,专门拨拉全世界的市场数据,帮你挑哪儿有得赚、哪儿容易踩雷。
有了这系统撑腰,贝莱德在投资圈可真是呼风唤雨,苹果、微软、特斯拉、可口可乐这些大厂的头号股东里,总少不了它的影子。
关键是它还是华尔街和华盛顿之间暗地里的那根“线”,拉里·芬克跟美国政坛的关系,说实话紧得很。有人就起疑,贝莱德到底是不是“犹太资本”的门面,背后是不是还有什么不可告人的计划。
说白了,贝莱德能做得这么大,主要还是人家聪明、办事靠谱。
上世纪90年代,美国经济正当红,全国掀起全球化热潮,贝莱德眼疾手快,把业务从债券跳到股票、房地产、私募股权,哪儿有钱哪儿扎堆。
2009年,这家公司豪掷135亿美元,把巴克莱全球投资(BGI)揽入怀中,一下子成为全球资产管理圈里的老大。
就这么个打法,硬是把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捣鼓成了金融圈里的“航空母舰”。
中国市场:悄无声息的大手笔
2020年4月,中国证监会发出了一则通知,允允许外资直接独资设立公募基金公司。
其实就是说,外国企业现在能在国内单干了,想吸钱、理钱、投资,全程都不用再找中国公司合伙。
眼下这个时候,贝莱德这只金融巨鳄,闻风而动,嗅觉那叫一个敏锐,马上就有了举动。
2020年8月递交的申请,等到2021年6月批文到手,紧接着8月便把首只产品推了出来。
动作快得让人目瞪口呆,2021年6月18日,在北京金融街某幢写字楼,“贝莱德基金”的招牌静悄悄地被挂了上去。
这并不只是随便挂个牌就算营业了。
贝莱德成了头一个能够在中国单独经营公募基金业务的外资企业,可以直接向国内普通投资者募集资金,涉足A股、债券、ETF,甚至还可以参与金融衍生品的投资。
也就是说,贝莱德不再只是远远地当个看热闹的,如今已经正式成了中国金融圈里的一号玩家。
贝莱德在国内砸下的资金,科技、金融、新能源都有涉及,可以说是“撒得开,抓得紧”。
新能源和制造业这边,比亚迪那边,2021年第四季度直接买了6.2亿港元的H股,还借着ETF参与了A股,宁德时代、隆基绿能也都没落下,新能源这大块肥肉,贝莱德是一点不带手软的。
像中国银行、中国海洋石油、中国广核这些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大型企业,贝莱德这家伙同样没放过,也买了一些股份。
贝莱德出手投资,可不是随便买两只股票那么容易的事儿。
它整的是个“公募、创投、上市、并购”全流程业务,一步都没落下。
2022年7月,北京中关村的一家高科技企业进行融资,贝莱德直接拿下了15%的股权,外加说了三点要求:
能随时查阅公司各类数据、安排财务顾问来把控预算,还得在董事会留个位子当观察员。
这虽然不算控股,可啥事儿都得听他建议,他关注的不是分红,更多是参与你的战略选择,搞明白你们下步打算咋整。
贝莱德这算盘打的可不光盯着某一家企业,它搞的是那种把整个行业链子都兜住的大布局。
互联网平台、智能芯片、物流系统、新能源电池这些领域,贝莱德可是一个都没落下,投得忒周全了。
你搞人工智能这块,它早早就押注了你背后的算法服务公司,你打算走国产替代路线,它已经拿下你上游的那个竞品。
这张网铺得忒严实,让你咋看都觉得它到处都有影儿。
你嘴上喊着“自主创新”,背地里它早就在盘算“风险能不能控住”,眼睛盯着挣钱,心里却一直绷着风险那根弦。
渗透的阴影:经济安全的警钟
贝莱德虽然手里股份不多,可人家说句话分量重得很。
身为头号股东,它动一动嘴,公司的预算、科研项目走向,甚至收购哪家企业都得听它点头。
更糟糕的是,它能接触到的数据范围,里头说不准就有关键技术和用户隐私的信息。
打个比方,和全球头号指数公司MSCI搭上线后,它能抢先一步掌握A股成分股变动的苗头。
它还设了个叫“Systematic Active Equity”的团队,专门靠算法梳理中国的政策风向和行业走势,这下下注可方便又精准。
这叫投资?看起来更像是拿着“遥控器”操控企业动向。到了2025年巴拿马运河那档子事,贝莱德这名字也跟着热搜走了一遭。
眼看着差点就把全球43个港口都收了,连巴拿马运河两头的码头都囊括进来,这买卖是李嘉诚的长江和记要出的,总价开到了228亿美元。
这单生意让中国政府火速踩了刹车,原因嘛,这43个码头正好占了中国海外港口布局的将近四成。
这要是真让贝莱德拿下,中国在全球航运上的底盘都得拱手让人,这事儿啊,就是地缘博弈跟资本角力的活生生体现。
贝莱德在国内扎得这么深,说实话,谁心头不嘀咕几下?外头的钱要是这么操作下去,对咱经济安全到底有没有隐患,大家伙都免不了要琢磨琢磨。
流动性这块,要是贝莱德哪天心血来潮,猛地减仓、对冲啥的,三两月说走就能卷走个几十亿美元,市场上一下子就跟没了主心骨一样,信心直接晃悠起来。
不对等博弈
2024年3月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动手了,甩出了《关于加强金融安全管理的若干措施》,专门盯着外资金融机构的操作合不合规,把这事儿提上了重点位置。
以后搞不好会有更严的监管政策出台,不让外资把中国市场当成自己随便折腾的小天地。
贝莱德在中国下的棋,活脱脱成了中美博弈的缩影。2025年,特朗普要是再回锅,口口声声要“重新夺回”巴拿马运河,目标直接对准中国。
贝莱德这时候硬是要接手港口资产,一看就是想给共和党那边递上一份“见面礼”。
它还跑到乌克兰重建的摊子上插上一手,跟乌克兰政府弄了个“乌克兰发展基金”,把能源、电力和基础建设项目揽到手上。
这一操作,说白了就是经济和政治在合伙搭台唱戏,表面上共和党在拉弦,贝莱德在背后悄悄收割红利。
中国并非拒绝外资,不过得按“对等、公平、有序”这几条来办事。
这几年啊,中国可是在金融安全这块下了不少苦功夫。对外资想进敏感行业,立马设了关卡,还对持股比打了个死死的限制。
搞人民币国际化,想在全球资本圈里多说几句话,争个地位。
得撑起中金公司、易方达基金这类本地机构,筑起自家的金融“防护墙”。
2023年,中国资本市场一边大幅度开放,一边监管力度也在加强,贝莱德要想在中国混得开,还是得照着国内这一套规矩来办事。
本土金融的突围
想不被贝莱德拿捏,中国得赶紧把自家金融体系整得更完善点。
2024年,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规模已经突破了30万亿元,不过和贝莱德那10万亿美元一比,差距还是蛮大的。
接下来,中国还得在指数基金、量化投资、风险管理这几个领域多花点心思,努力把属于咱自己的金融体系建立得更牢靠些。
这事儿啊,跟下棋差不多,得有自个儿的打法,不能总被对方牵着鼻子走。
拉里·芬克好几回公开称赞中国市场,说这里前景宽广,还特别有活力。
2025年,这中国经济路线一瞄准科技和绿色能源,大概率贝莱德又得继续把重点押在这两个方向上。
可中美关系可真是紧得很,贝莱德在中国行事就得格外谨慎。对中国来说,关键还是得把主动权牢牢握住才行。
外资愿意进来没问题,不过得按着我们的节拍走。科技数据也好,战略资源也罢,该有的边界绝不能松动。资本得帮着咱们搞建设,别想着变成那啥“秃鹫”。
结语
贝莱德在中国的布局,像在悄悄上演一场金融大片,虽没啥动静,但故事可不少。
从华尔街一路杀到金融街,贝莱德靠着一手精细棋局和无形的网子,慢慢地融进了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。
资本不分国界,可规矩还得按自家定。咱们中国想法子在拉开大门的同时,一边发展一边守住底线,跟人掰手腕的时候,也不忘看牢自己那盘棋。
未来金融圈的较量里,贝莱德也许依旧是个厉害的角儿,不过中国眼下正在慢慢掌控主动权,成了这局棋的主心骨。
这盘棋还早着呢,我们照样有信心继续博弈。
#热问计划#
科元网-科元网官网-中国股票配资网官网-专业期货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